行气解郁。
疏肝理气,和胃快膈。
顺气化痰,止痛。
疏肝理气,和胃止痛,燥湿化痰。用于肝胃气滞,胸胁胀痛,胃脘痞满,食少呕吐,咳嗽痰多。 用法用量:3~10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疏肝、祛风、止呕、健脾、和胃、止痛、理气化痰、止咳消胀。 1、调节免疫功能 研究发现,佛手中所含的佛手多糖对多环节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。 2、有益血管 佛手有扩张冠状血管,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,能抑制心肌收缩力、减缓心率、降低血压、保护心肌缺血。 佛手图片
理气,化湿,活血,止血,消积,解毒。
疏肝,和胃,理气,化痰,解郁。 玳玳花图片
宽闷胀,行气化湿,温中止呕。
温中,下气,止呃。用于虚寒呃逆,呕吐。 用法用量:6~9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理气,健脾,温中下气,益肾补元,舒经活络; 刀豆图片
和中下气,散瘀活血。
凉血解毒,止血止带。
破血,行气,消肿毒。
理气止痛,调经和血。
理气健脾,燥湿化痰。用于脘腹胀满,食少吐泻,咳嗽痰多。 用法用量:3~10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理气、调中、健脾、澡湿、化痰。 1.理气健脾(脾胃气滞)用治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、恶心呕吐、不思饮食等症,常与厚朴、木香等同用,如平胃散;若脾虚气滞者,可与党参、白术等配伍,如五味异功散。此外,又常用于补益剂中,以助脾运,使之补而不滞。 2.燥湿化痰(湿痰,寒痰)用治湿痰咳嗽、痰多胸闷,可配伍半夏、茯苓同用,如二陈汤;用治寒痰咳嗽,多与干姜、细辛等同用,如苓甘五味姜辛汤;若脾虚失运而致痰湿犯肺,可配以党参、白术同用,如六君子汤。本品为用治湿痰之要药。 3.降逆止呕(呕吐,呃逆)用治气机阻滞所致的恶心、呕吐、呃逆。属寒者,与生姜同用,如姜橘汤;属热者,配竹茹同用,如橘皮竹茹汤。 4、增进食欲 陈皮含有挥发油、橙皮苷、维生素B、 维生素C等成分,它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,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,排除肠管内积气,増加食欲。 5、平喘祛痰 陈皮所含挥发油有刺激性被动袪痰作用,使痰液易咳出。也有较好的平喘作用。 6、抗炎 现代研究表明,陈皮有一定的消炎功效,与维生袤C、维生素K并用,能増强消炎作用。 陈皮图片
理气,化痰,健脾,导滞。
利小便,通血脉,止消渴,明目去翳。
和中,开胃,消瘿,解酒,杀鱼、蟹毒。
利肺快膈,调中和胃。
行气止痛。用于胸胁、脘腹胀痛,肠鸣腹泻,里急后重。 用法用量:3~9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理气,行气止痛,温中和胃;用于胸腹胀痛,呕吐,泄泻,下痢里急后重,寒疝,肝胆疼痛等症。
疏肝泄热,行气止痛,杀虫。用于肝郁化火,胸胁、脘腹胀痛,疝气疼痛,虫积腹痛。 用法用量:5~10g。外用适量,研末调涂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疏肝、驱虫、杀虫、清热除湿、行气止痛。 1.理气止痛(肝郁化火诸痛证)用治肝气郁滞或肝郁化火所致的胸胁胀痛、脘腹疼痛及疝痛,多与延胡索同用,如金铃子散;若用治寒疝少腹胀痛,可配伍小茴香、木香等同用;对于肝肾阴虚、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、吞酸口苦、舌赤少津等症,可与沙参、麦冬等配伍为用,如一贯煎。 2.行气解瘀,止痛。用于燥闷烦热、疝气上涌、热厥心痛、膀胱疝气、小肠疝痛、小便不利、下腹疼痛等。川楝子苦寒性降,能够导湿热下走渗道,行气解瘀,气血运行畅通了,自然可以止痛。 3.除湿热。川楝子可以导小肠、膀胱的燥热,辅之引心胞(即心包,是心脏外面的包膜,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)相火下行,所以是治疗心痛、腹痛、疝气的要药。用于急性乳腺炎、头癖、肝火旺盛、淋病、茎痛、遗精等症。 4.清肝火,泻心火。医学典籍《本经逢原》有记载称,川楝子主要用于温疾烦狂,取以引火毒下泄,从而心烦意乱、肝气郁结自然就消除了。古代有一个“金铃子散”就是运用川楝子清肝泻火的功效,用于治疗女性产后血瘀、心疼,配伍散结血的元胡,效果显著。 5.杀虫疗癣(虫积腹痛,头癣,秃疮)用治虫积腹痛,常配伍槟榔、使君子等杀虫药同用;用治头癬、秃疮,取本品与油脂调膏后,外涂即可。 川楝子图片
疏表化滞,舒肝和胃。
行气止痛,温中止呕,纳气平喘。用于胸腹胀闷疼痛,胃寒呕吐呃逆,肾虚气逆喘急。 用法用量:1~5g,后下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化痰,止痛,理气,温中,暖肾纳气。 沉香图片
补肝肾;强腰膝,行气止痛。
通经理气。
顺气,消食,止痛,安胎。
温中止痛;理气行水。
温阳散寒,理气止痛。用于寒疝腹痛,肾虚腰痛,胃寒呕吐,脘腹冷痛。 用法用量:3~6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理气,补肾,止痛,生津益气,温中散寒;用于胃寒呕吐,食欲不振,疝气腹痛,肾虚腰痛,干、湿脚气等症。
理气利湿,解毒。治痢疾,烂脚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