敛肺,涩肠,生津,安蛔。用于肺虚久咳,久泻久痢,虚热消渴,蛔厥呕吐腹痛。 用法用量:6~12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收敛、安蛔驱虫、润肺止咳、涩肠止泻、生津止渴。 敛肺止咳(肺虚久咳证)用治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症,可与罂粟壳、杏仁等同用。 生津止渴(虚热消渴证)用治虚热消渴,可单用水煎服,或与天花粉、人参等同用,如玉泉散。本品味酸善能生津液,止烦渴。 涩肠止泻(久泻、久痢证)用治体虚久泻,久痢,常与罂粟壳、诃子等同用,如固肠丸;亦可用治湿热泻痢,大便脓血症,常配伍黄连、当归同用,如乌梅丸。 安蛔止痛(蛔厥腹痛证)用治蛔虫所致的腹痛、呕吐、四肢厥冷等症,常配伍黄连、川椒等同用,如乌梅丸。本品为安蛔之良药。 其他 本品经炒炭后,又能收敛止血,可用治崩漏下血、便血等;外敷能消疮毒,并用治胬肉外突、头疮等。 1、护肝保肝 乌梅中含多种有机酸,它们能改善肝脏机能,有护肝保肝的作用。 2、促进食欲 乌梅中的酸性物质能够剌激唾液腺、胃腺分泌消化液,从而促进食欲、帮助消化。 3、杀菌抑菌 乌梅能够抑制多种致病菌,如痢疾杆菌、大肠杆菌、伤寒杆菌、副伤寒杆菌、百日咳杆菌、脑膜炎双球菌等。同时,乌梅还能增加胆汁的分泌,预防胆道感染和胆结石。 4、防治便秘 乌梅中富含儿茶酸,它能够润滑肠道,促进肠蠕动,有效防治便秘。 5、抗老抗衰 乌梅中的梅酸可软化血管,延缓血管的老化、硬化,从而抗老抗衰。 乌梅图片
安神,止咳。
清心,豁痰,开窍,凉肝,息风,解毐。用于热病神昏,中风痰迷,惊痫抽搐,癫痫发狂,咽喉肿痛,口舌生疮,痈肿疔疮。 用法用量:0.15~0.35g,多入丸散用。外用适量,研末敷患处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
开窍醒神,清热止痛。用于热病神昏、惊厥,中风痰厥,气郁暴厥,中恶昏迷,胸痹心痛,目赤,口疮,咽喉肿痛,耳道流脓。 用法用量:0.3~0.9g,入丸散服。外用适量,研粉点敷患处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
镇惊安神,消肿解毒。
镇心定痫,解毒敛疮。
养血安神,解毒消肿,平肝镇惊。
解痉止痛,平喘,安神。用于胃脘挛痛,喘咳,癫狂。 用法用量:0.06~0.6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解痉止痛,定痫,安神。
镇静安神。
清热解毒,利湿,退翳。用于赤白痢疾,淋证涩痛,痈肿疮毒,目生翳膜。 用法用量:3~9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
理气通络,止痛。调中下气,消食,解酒毒。祛寒燥湿,温胃止呕。
通经脉,开胸膈。
补虚开胃、生津止渴、润肠通便。
除烦热,润肺,止咳,清心安神。
镇惊安神,明目退翳,敛疮止血。
镇静安神,疏肝理气。
平肝息风,镇心安神。
镇惊安神,止血定痛。
清热熄风,活血。
养心补肝,宁心安神,敛汗,生津。用于虚烦不眠,惊悸多梦,体虚多汗,津伤口渴。 用法用量:10~15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益肝、滋阴、收汗、镇静、生津、宁心安神。 养肝,宁心:用于虚烦不眠、心烦意乱、肝火上行、肚脐及周边疼痛等。 安神助眠:睡眠质量不高或者失眠者多源于血不归脾,酸枣仁归心、脾二经,可以大补心血,血归脾而五脏安和,自然可以安然入睡。用于睡卧不安、神经衰弱、抑郁症、心惊胆悸、神智不守、易受惊、神情恍惚、健忘、头脑昏沉等症。 安五脏:据明代医学典籍《本草经疏》记载,酸枣仁熟则芳香,香气入脾所以能够归脾;能补胆气,所以能够温胆;脾主四肢,所以四肢酸痛湿痹都是因为脾虚受邪之病;胆为诸脏之首,十一脏都取决于胆。所以常食用酸枣仁可以安五脏。 敛汗生津:据清代医学典籍《本经逢原》记载,酸枣仁熟制则能收敛精液,敛汗生津;酸枣仁本酸而性收,甘润而性平,能散肝、胆二经之滞。用于多汗、盗汗等症。 1.养心安神(心神不宁证)用治心肝阴血亏虚之心悸,怔忡,健忘,不寐,多梦,眩晕等病证,常与当归、龙眼肉等配伍同用。若用治肝虚有热之虚烦不眠,常与知母、茯苓等同用,如酸枣仁汤;若心脾气血亏虚,惊悸不宁,体倦不寐者,可以本品与黄芪、当归等配伍共用,如归脾汤;若心肾不足,阴亏血少,心悸不寐,健忘,梦遗者,又当与麦冬、远志等合用,如天王补心丹。本品为养心安神之要药。 2.收敛止汗(自汗,盗汗证)用治体虚自汗、盗汗,每与五味子、黄芪等同用。 酸枣仁图片 炒酸枣仁图片
固精,健胃,止泻,调经,利尿,清热凉血,收敛止痛。
1.清热解毒(痈疽疔毒,瘰疬痰核) 用治痈疽发背,疔疮肿毒,瘰疬痰核,蛇虫咬伤等,内服、外用皆可。 2.消痈散结(癥瘕痞块) 用治癥瘕痞块和多种肿瘤,可配伍土鳖虫、穿山甲、蝼蛄等同用。现在主要用治肝硬化,对软化肝脾、恢复肝功能有明显的疗效。对于用治甲状腺瘤,可配伍白七叶一枝花、浙贝母等同用。 3.其他 治由风痰所致的癫痫等病。 山慈菇图片
可清热,清肺,止痛,解毒,凉血,解热,消炎;用于关节炎,肝火大,乳痈,妇女白带,咳嗽气喘,牙痛,肺痈,脓胸,痈肿,恶疮等症。
可解热,利尿,活血,解毒,固肾气,补元气,利肾泻热,健脾润肺;用于肾脏炎,尿毒症,肝炎,感冒发热,糖尿病,黄疸体黄,小便不畅,高血压,肾气虚弱,肝胆郁闷等症。
清热解毒,祛风除湿,散瘀止痛。
定惊,破瘀,通便,攻毒。
坠痰,镇惊,止衄,敛疮,解酒毒。
益血,止血,调中,健脾开胃,通便止泻。
补虚益肺、润肠通便。
收淫止血。用于崩漏下血。 用法用量:5~10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
镇惊化痰,清热解毒。
清热解毒,收敛养血,调和诸药。用于各种热证,泻痢,黄水病,肝胆病,病后虚弱。 用法用量:3~9g,多入丸散服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
清热解毒,利湿止痒,消肿止痛。
镇惊,止痛,利尿,安神,敛汗固精,止血涩肠,生肌敛疮。 1.镇惊安神(心神不宁,惊痫,癫狂症)用治多种气血阴阳失调之心神不宁。如用治思虑过度,阴虚火旺,心悸怔忡,不寐多梦等症,可与石菖蒲、远志等同用;用治心阳虚之烦躁不寐证,常与桂枝、甘草同用,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;用治惊痈抽搐,癫狂发作,须与牛黄、胆南星同用。 2.平肝潜阳(肝阳上亢证)用治肝阴不足,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,烦躁易怒等症,多与代赭石、生白芍等同用,如镇肝熄风汤。 3.收敛固涩(滑脱诸证)用治多种滑脱证,对于遗精、滑精、尿频、遗尿、崩漏、带下、自汗、盗汗等皆可使用。用治肾虚遗精、滑精,每与芡实、沙苑子等配伍同用,如金锁固精丸;用治气虚不摄,冲任不固之崩漏,可与黄芪、海螵蛸等配伍同用,如固冲汤;用治表虚自汗,阴虚盗汗,常与牡蛎、五味子等同用;用治湿疹湿疮流水,疮疡不敛,阴汗瘙痒,常与牡蛎研粉外敷;若用治疮疡溃久不敛,常与枯矾等份,共研细末,掺敷患处。 煅龙骨图片
补气安神,止咳平喘。用于心神不宁,失眠心悸,肺虚咳喘,虚劳短气,不思饮食。 用法用量:6~12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健胃,益精气,补肝气,补虚强身,补气补血,养心安神,止咳平喘。 益气健脾:用于气虚所致的神疲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少气懒言等。 养血安神:用于气血两虚、心神失养所致的面色萎黄、心悸、失眠、健忘等。 1、抗肿瘤,增强免疫力 灵芝中富含灵芝多糖、多肽等物质,能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,增强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。其副作用很小。 2、抗衰老 灵芝多糖、多肽等物质能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,清除自由基,阻止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,保护细胞。灵芝多糖能显著促进细胞核内DNA合成能力,并可增加细胞的分裂代数,从而延缓机体的衰老。 3、养气安神 灵芝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,对于神经衰弱和失眠患者是必备佳品,对气血两虚者疗效更好。 4、美容 灵芝能保持和调节皮肤水分,恢复皮 肤弹性,使皮肤湿润、细腻,并可抑制皮肤中的黑色素的形成和沉淀,清楚色斑,使头发增加光泽。 灵芝图片
清热、散淤、开胃、养血。
静心,散热,镇惊安神,清热除烦。 龙齿图片
活血舒筋,理气祛风。治跌打损伤,下肢冷痛麻木,风湿手足麻木,牙痛。
清热、通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