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脾去湿,化瘀活血。
清热解毒,止痢,止血。用于湿热泻痢,痈肿疮毒,血热吐衄,便血,崩漏。 用法用量:9~15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清热,解毒,止血,止痢,消肿;用于湿热泻痢,痢疾,疟疾,肺痈,咳血,吐血,下血,崩漏,痈肿,疮癣,瘰疬结核等症。 翻白草图片
可抗癌,凉血,生津,止渴,消疮肿,解蛇毒,清热解毒,祛风消肿;用于口渴,癌症,疔疮红肿,肠炎,败血病,疔疮红肿,风热目赤,食道癌,胃癌,蛇伤等症。
泻热行滞,通便,利水。用于热结积滞,便秘腹痛,水肿胀满。 用法用量:2~6g,后下,或开水泡服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泻下,通便,泻热导滞。 泻下通便:番泻叶性寒味苦,是刺激性泻药,通过刺激肠黏膜和肠神经,达到促进肠蠕动的效果。性烈而药猛,一般用于结肠,几个小时内即可生效,运用须谨慎。用于急性便秘、肛肠病术前清洁灌肠等。 止血:番泻叶中的番泻苷等成分,可有效止血,用于急性胰腺炎、胆囊炎、胆石症及消化道出血。 养胃,促消化:据《现代实用中药》记载,番泻叶取少量运用,是苦味健胃药,能够养胃健脾,促进消化,但脾胃虚寒者应慎用。适用于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、积食等。 利水消肿:用于四肢水肿、胀满、小便不利等。番泻:叶服用过量会引起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胀等症状,所以要注意控制用量,缓泻2克、大泻5克足矣。 番泻叶图片
除顽痰,涤垢腻。
祛痰,通便,利尿,杀虫。
止血止泻通经。
可生津,凉血,止血,止渴,宽肠,通便,补中益气,清热解毒;用于消暑热,利尿,发热,水肿,无名肿毒,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,便秘,便血,血崩,创伤发炎,痈疮肿毒,抽筋,霍乱等症。 茎叶:味甘、涩,性微凉。入肺、大肠、脾、肾、肝经。块根:味甘,性平、微凉。
燥湿健脾,清热解毒。
接骨止痛,解毒消肿,明目退翳之功效。
宣散风热,透疹,利尿。用于麻疹不透,风疹瘙痒,水肿尿少。 用法用量:3~9g。外用适量,煎汤浸洗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发汗、祛风、解表、行水、清热、解毒。 浮萍图片
利水消肿。用于水肿,小便不利。 用法用量:15~30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利尿、镇静、抗肿瘤、降血糖、利水消肿;用于水肿肤胀,小便不利等症。
补虚弱,化浊脂,止消渴;外用解毒消肿,收敛生肌。用于体虚早衰,高脂血症,消渴;外治皮肤皲裂,烧烫伤。 用法用量:0.2~0.6g。外用适量。多入丸散用,或加蜂蜜适量冲服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润肤生肌,消炎止痛。
活血止痛,解毒生肌,凉血止血。用于跌扑损伤,痈疽肿痛,吐血,衄血,外伤出血。 用法用量:1~3g,宜入丸散服。外用适量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化瘀、生肌、止血、祛风活血、解毒止痛。
清热解毒,利湿止痒,通乳。用于肺痈,乳痈,疔疮肿毒,牙疳,痢疾,泄泻,热淋,血尿,湿疹,脚癣,皮肤瘙痒,产后少乳。 用法用量:6~9g。外用适量,煎水洗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通乳,祛风湿,清热解毒,利湿止痒;用于肺痈,乳痈,疔疖肿毒,牙疳,痢疾,泄泻,热淋,疔疮,肿毒,湿疹,血尿,皮肤瘙痒,产后少乳等症。
祛风止痛,利水消肿。用于风湿痹痛,水肿脚气,小便不利,湿疹疮毒。 用法用量:5~10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祛风湿、利水消肿、祛风止痛、泻下湿热。 防己图片
清热利尿,解毒,消肿。
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。用于膏淋,白浊,白带过多,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腰膝疼痛。 用法用量:9~15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。
可祛风,止呕,益气,理气,化痰,行气止痛,健脾开胃;用于呕吐,食欲不振,神经性胃痛,咳嗽,颜面寒痛,赤痢,瘰疬,传染性肝炎,胸闷气滞,胃脘疼痛,肝胃气痛,闪腰,四肢酸软,肝气郁结等症。 佛手:味辛、苦、酸,性温。入肝、脾、胃经。香橼皮:味辛、苦、酸,性温。入肝、脾、肺经。花:味微苦,性温。根:味苦、辛,性平。
可清热,清肺,消肿,散结,凉血,解毒,祛风,化痰,舒筋活络;用于瘰疬,疔疮痈疖,肿毒,淋疾,膀胱炎,小肠气痛,抗癌,皮肤疮毒,皮肤瘙痒,肿毒,痈疮,毒蛇咬伤等症。 块根:味微辛,性平。有小毒。茎叶:味苦,性寒。
可杀虫,平喘,散瘀,散寒,温中,健胃,健脾消食,祛风行血,活血消肿;用于呕吐,消化不良,泻痢,风湿痛,哮喘,风湿冷痛,扁桃体炎,痔疮,冻疮等症。 果:味辛,性热。茎:味辛,性热。入心、脾、胃经。
可止泻,活血,解毒,利水,止血,生肌,止痛,通经,行气,通络,祛风除湿;用于风湿关节痛,疔疮,痈疽,瘰疬,疥疮,衄血,吐血,中暑,急性胃肠炎等症。 叶:味苦、辛淫,性微温。入脾、肾、肝经。果实:味苦,性平。入肝、胃经。树脂(白胶香):味辛、微涩,性平。入脾、肝经。
清热利湿,解毒消肿,凉血止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