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气,活血,镇痛。
活血散瘀,通经止痛。
凉血解毒,杀虫止痒。
清热解毒,祛湿止痒。
散瘀,止血,消肿,驱风利湿,祛湿止痒。
清热降火,止血止泻。
祛风散寒,行瘀止痛。
行气止痛。
清热,润肺,散瘀,解毒,镇静止痛,健脾消积。
去风,除湿通痹,温中止痛,消肿祛瘀。
消炎,散瘀,止血,止咳,健脾益气,生津止渴。
清热破血,消肿止痛,灭虱。
坠痰下气,平肝镇惊。用于顽痰胶结,咳逆喘急,癫痫发狂,烦躁胸闷,惊风抽搐。 用法用量:多入丸散服,3~6g;煎汤10~15g,布包先煎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清热化痰,止咳平喘,解毒利湿,凉血止血,平肝镇惊;用于肺热咳嗽,痰多气喘,咽痛,口疮,便血,崩漏,外伤出血等症。
健脾益气,涩精止泻,利尿通淋。
下气宽中,壮筋益力,除湿发汗,止泄。
祛风,除湿,活血,解毒。
清热,利湿,消积,散瘀,开胃健脾。
发汗解表,理气,止痛。
清热解毒,利咽,生津。用于咽喉肿痛,咳嗽痰黏,烦热口渴,鱼蟹中毒。 用法用量:5~10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清热,利咽,生津,解毒,止咳化痰;用于咽喉肿痛,咳嗽,烦渴,肠炎腹泻,癫痫,鱼、蟹、酒中毒等症。 青果图片
止咳,止泻,止血,解毒,健胃,收敛。
清热解毒。
祛风解毒。
祛风湿,通经络,利小便。用于风湿痹痛,关节肿胀,麻痹瘙痒。 用法用量:6~12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利尿,通经,通络,祛风湿。 青风藤图片
清热解毒,凉血消斑,泻火定惊。用于温毒发斑,血热吐衄,胸痛咳血,口疮,痄腮,喉痹,小儿惊痫。 用法用量:1~3g,宜入丸散用。外用适量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清肝,泻火,定惊,清热解毒,凉血消斑。 1.清热解毒(痄腮,咽痛口疮,疮肿) 用治痄腮肿痛,可单用以醋调涂患处;用治咽痛口疮,可与清热解毒之板蓝根、甘草同用;用治热毒疮肿,多与解毒消疮之蒲公英、紫花地丁等同用。本品解毒功用类似于板蓝根。 2.凉血消斑(温毒发斑,血热出血)用治温热病温毒发斑;;亦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呕血、衄血等。症情轻者单用,水调服;症情重者与凉血止血药生地黄、白茅根等配伍。其功用与大青叶、板蓝根相似,但解热功效较逊。 3.清肝泻火(肺热咳嗽咯血)用治肝火犯肺之咳嗽胸痛、咯血或痰中带血等症,多与海蛤壳同用,如黛蛤散;亦可用治小儿惊风抽搐,多与熄风止痉之品配伍同用。本品擅长泻肝火,兼泻肺热。 青黛图片
清热,活血,止痛,消肿。
散血消肿。
补肾。
敛疮,止痛,利湿。
可解毒,止痛,止血,活血,清热,止咳,散瘀消肿,祛风通络; 根:味甘、微苦,性平。入脾、胃、大小肠经。
凉血,解毒。
祛风除湿,活血顺气,止痛。
清暑,和胃,活血止血。
清热解毒,消肿,拔胶。
定惊,破瘀,通便,攻毒。
泻火解毒,祛瘀止痛,利尿消肿。
清虚热,生津液,止烦渴,除虚热。
散结止痛,止带。
理气止痛,利尿化瘀。
疏风除湿,清热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