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用于脾胃虚弱,倦怠乏力,心悸气短,咳嗽痰多,脘腹、四肢挛急疼痛,痈肿疮毒,缓解药物毒性、烈性。 用法用量:2~10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润肺,解毒,健脾,健胃,补虚,壮筋骨,和中缓急。 补益心脾:用于心气虚所致的心胸隐痛、面色淡白、胸闷气短、动则气喘。亦常用于妇人脏躁,症见急躁易怒、情绪起伏大。还常作辅助药,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腹胀、便溏、倦怠乏力、少气懒言等症。 润肺止咳:甘草可除五脏六腑寒热邪气、通九窍、理胃气,用于哮喘、久咳、干咳少痰、胸闷气短、支气管哮喘等症。 和中益气,补虚解毒:生用甘草凉而泻火,散皮肤、体表的邪气,消痈肿、利咽痛、解百药毒、除胃积热;用炙甘草温而补中,主脾虚滑泄、胃虚口渴、肺热咳嗽、气短困倦等,但炙甘草不宜多用,易造成不思食。 缓和药性:减轻其他药味的毒副作用,调和药味,常用作佐使药。如附子调中理气与甘草配伍,可以缓和附子下降胃气的作用;与柴胡、黄芩搭配,缓和其寒,与人参、半夏搭配,调和其温。 缓急止痛:用于脘腹隐痛、四肢拘挛等。 1、调节免疫力 甘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成分,特别是甘草葡聚糖有很好的增强机体免疫的功能。 2、止咳祛痰 西医药理发现,甘草剂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的功能,可作为缓和剂,缓解咳嫩,祛痰,治疗咽痛喉炎。 3、抗炎 甘草制剂能促进胃部黏液形成和分泌,延长上皮细胞寿命,有抗炎活性,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。另外,甘草中的黄酮具有消炎、解痉和抗酸作用。 甘草图片
清热,止痛,止血,凉血散瘀。
软坚,消结,化痰,杀虫。
破瘀通经,消极杀虫。用于淤血经闭,癥瘕积聚,虫积腹痛。 用法用量:2~5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破瘀,消积,杀虫。
散淤止痛,清热解毒。
清热解毒,降压,利尿,通便,止痛。
清热,解毒,利尿,散血,消肿。
活血,解毒,舒筋活络,消肿止痛。
止渴,解烦热,调肠胃。
疏肝,和胃,理气,止痛。
补阴,益肝肾。
补肝肾,清风热,祛风止痛。
破血,止痛,温中行气。
养阴润肺,生津益气。
清热,补虚,利湿,止血。
止咳,生肌,止血,清肺化痰。
解毒,利民,活血消肿。
清热,利水,解毒,杀虫。
风热感冒,清热解毒,杀虫散瘀。
活络止痛,祛风除湿。
补肾壮骨,祛风止痛,止血止痢,敛疮生肌。
清热、滋阴、降压,利尿,健胃消食。
清热,利尿,消肿,解毒。
清热,利湿,抗菌,止血,消瘀,散肿。
祛痰解毒,行血消肿。
清热利尿。
祛风湿,活血通络,止咳化痰,健脾益气。
清热,理湿。
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用于湿热泻痢,黄疽尿赤,目赤肿痛,胃火牙痛,疮布痈肿。 用法用量:9~15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清热,解毒,消炎,止痢,止血,健胃止泻;用于湿热泻痢,黄疸,目赤肿痛,结膜炎,胃火牙痛,肺结核,疮疖,痈肿,黄疽型肝炎,肠炎,痢疾,湿疹,疮毒,烫火伤,风湿骨痛,跌打损伤等症。
透疹,解毒。
温中,暖胃,平肝,益肾,散寒,止哕。
强心利尿,健脾和胃,消食。
发汗解肌,温通经脉,助阳化气,平冲降气。用于风寒感冒,脘腹冷痛,血寒经闭,关节痹痛,痰饮,水肿,心悸,奔豚。 用法用量:3~10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发汗,解表,通经,通络,助阳化气。 1.发散风寒(风寒表证) 用治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、恶寒、无汗或有汗而不畅等。桂枝不论表实无汗、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,皆可使用。风寒表虚,营卫不和而自汗出,配以白芍同用,如桂枝汤。若表实无汗,常配合麻黄同用,以增强发汗之力,如麻黄汤。 其发汗功效较麻黄缓和。 2.通阳化气(心脾阳虚证) 用治脾阳不运,水湿内停之痰饮、眩晕,与白术、茯苓等同用,如苓桂术甘汤;用治心阳不振、心脉瘀阻、胸痹疼痛,如枳实薤白桂枝汤;若膀胱气化不行、小便不利、水肿等,则常与茯苓、泽泻等同用,如五苓散。 3.温经通脉(风寒湿痹、寒凝血瘀证) 用治血寒经闭、月经不调、痛经及癥瘕等病症,如温经汤。用治风寒痹证,以上肢及肩臂痹痛为主。 桂枝图片
清热,解毒,散瘀,消肿。
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。
明目,止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