祛风除湿,理气止痛,活血散瘀。
可解毒,止血,解暑,止痒,消肿,拔毒,止痛,散结,散瘀,收敛,清热利湿,祛风活血;用于急、慢性肝炎,脑膜炎,黄疸,胃溃疡,肠炎,痢疾,肝疾病,腰膝疼痛,跌打肿痛,痈疮肿毒,骨刺等症。
可止痛,祛风,消肿,拔毒,利尿,补虚,补胃,祛风湿;用于糖尿病,肾脏病,腰酸背痛,高血压,手脚筋骨痛,颈项肩背酸痛等症。
健脾利水,祛风止痒,消炎。
凉血止血,祛风除湿,解毒疗疮。
祛风,利尿,止痛,消肿。
祛风湿,强筋骨,止血,止咳。用于风湿痹痛,肾虚腰痛,腰膝无力,月经过多,久咳劳嗽。 用法用量:9~15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补虚,益肾,止血,祛风湿,活血调经。 鹿衔草图片
止痛,杀虫,消肿,解毒,祛风除湿,活血通络。 1.祛除风湿,活血止痛(风湿顽痹)用治风湿顽痹,关节红肿热痛,肿胀难消,甚至关节变形,可单味内服或外敷。为用治风湿顽痹之要药。 2.清热解毒(疔疮肿毒)用治热毒痈肿疔疮,取其以毒攻毒,消肿止痛之功。 3.杀虫攻毒(麻风,顽癣,湿疹,疥疮)用治多种皮肤病,皆能获良效,可单用水煎服,或随证配用。 雷公藤图片
祛风,败毒,散瘀,止痛。
凉血,止血,解毒,止痛。
祛风除湿,消肿止血。
活血化瘀,行气止痛,祛风通络,解毒消肿。用于跌扑损伤,胃痛,牙痛,风湿痹痛,毒蛇咬伤;外治烧烫伤。 用法用量:5~10g。外用适量,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活血,行气,祛风湿,祛风止痛,解毒消肿;用于风湿骨痛,风寒湿痹及里寒,气滞所致的胃痛,腹痛,疝痛,牙痛,咽喉肿痛,骨折,跌打损伤,毒蛇咬伤等症。
祛风,解毒,敛疮,生肌。
收湿敛疮。
强筋壮骨。
祛风通络,凉血消肿。用于风湿热痹,筋脉拘挛,腰膝酸痛,喉痹,痈肿,跌扑损伤。 用法用量:6~12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祛风,通络,凉血,消肿,止痛。 络石藤图片
祛风湿,通经络,止泻痢。用于风湿痹痛,麻木拘挛,筋骨酸痛,泄泻痢疾。 用法用量:9~15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活血,通经络,祛风湿,清热解毒。 老鹳草图片
祛风,降压,行瘀,清热,解毒,活血消肿。
治咳嗽气短,风湿痹痛,皮肤瘙痒,无名肿毒主无名肿毒。
祛风活络,利水,通经。用于关节痹痛,麻木拘挛,水肿胀满,乳少,经闭。 用法用量:5~10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活血,通络,下乳,利尿祛风,行气宽中,利水除湿,止痒。 路路通图片
祛风,除湿,化滞,散瘀,消肿,解毒。
祛风止痒;燥湿杀虫。
祛风,止痛,燥湿,定喘,止泻,散瘀消肿。
祛风,利湿,止血,散瘀。
祛风利湿,消肿止痛。
祛风湿,消痈肿。用于风寒湿痹,四肢拘挛,骨节疼痛,痈肿溃烂。 用法用量:1~3g。外用适量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消痈,消肿,祛风湿;
除风湿,开郁结,解毒杀虫。
祛风,止痛,散寒,除湿。
祛风湿,止痛,除疮毒。
顺气化痰,去风湿。
祛风,止咳,解表,祛寒除湿,散瘀止痛。
可清热,消炎,止痛,祛风湿,消肿解毒,解热发汗,健胃消府;用于风湿痛,坐骨神经痛,筋骨痛,尿酸,跌打伤,风湿骨痛,腰痛,疮疖,瘰疬,刀伤等症。
可调中,镇咳,通经,明目,解郁,解毒,避孕,祛风湿,消食化湿,祛风活血,散瘀止痛,疏风解表;用于胃痛,胸痛,胃痉挛,风痹,跌打瘀肿,月经不调,消化不良,小儿发育不良,胃肠胀痛,血癌等症。 全草、根:味辛,性温、香烈,含挥发油。种子:味甘、辛,性平、凉。
可明目,生津,祛风,清热,止痢,利湿,消肿,解毒,活血止血,利尿消炎;用于腹痛,痢疾,高血压,肝炎,跌打伤,感冒咳嗽,胸膜炎,胃肠炎,传染性肝炎,胸痛,黄疽,眼疾,月经不顺,赤白带等症。
消炎止痛,舒筋活络。
清肠燥湿,祛风湿,镇痛。
祛风散寒,除湿止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