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止痛,活血,镇静,抗肿瘤,祛风散瘀,舒筋活络,解毒消肿;用于跌打损伤,风湿骨痛,风湿关节炎,腰肌劳损,肺炎,肺痈,咽喉肿痛,胃痛,牙痛,皮肤炎等症。
可止血,凉血,降压,利尿,止痢,祛风利湿,消炎解毒,健脾益肾,蛇虫咬伤,活血祛瘀;用于腰肌劳损,风湿痹痛,肺痨吐血,淋病,梅毒,毒蛇伤,痈肿,高血压,感冒发热,阳虚自汗,水肿以及赤白带下等症。
祛风,通络,消肿,止痛。
祛风除湿,清热解毒,散瘀止痛。
祛风除湿,解毒散结,疏风止痒。
祛风,活血,清肝,明目。
补肺养阴,祛瘀止痛,止血。用于气阴两虚,烦热口渴,虚劳咳嗽,跌扑损伤,关节痹痛,咳血,吐血,衄血,崩漏,外伤出血。 用法用量:3~9g。外用适量,研末敷患处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清热燥湿,收涩止痢,止带,明目。用于湿热泻痢,赤白带下,目赤肿痛,目生翳膜。 用法用量:6~12g。外用适遣,煎洗患处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祛风湿,清湿热,止痹痛,退虚热。用于风湿痹痛,中风半身不遂,筋脉拘挛,骨节酸痛,湿热黄疸,骨蒸潮热,小儿疳积发热。 用法用量:3~10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通络,止痛,祛风湿,退虚热,舒筋活络。 1.祛除风湿(风湿痹证,中风半身不遂)用治风湿痹痛。因本品性平不燥,为风药中之润剂,且善走四肢,无论寒热、新久痹痛皆可选用,因其性平而偏寒,对热痹尤为适宜。若中风半身不遂,单用大剂量用水煎服即能获效,或与他药配伍同用。 2.清退虚热(骨蒸潮热,疳积发热)用治骨蒸潮热、盗汗,常配伍鳖甲、青蒿等同用,如秦艽鳖甲汤;用治小儿疳积发热,可与炙甘草等配伍同用,如秦艽散。本品亦为用治虚热之要药。 3.祛湿退黄(湿热黄疸)用治肝胆湿热黄疽,多与茵陈、扼子等配伍为用。本品尤以黄疸久久不退者,疗效最佳。 秦艽图片
祛风湿,壮筋骨。用于风寒湿痹,腰膝冷痛,拘挛麻木,筋骨萎软。 用法用量:5~10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止痛,消肿,祛风湿,壮筋骨。 千年健图片
祛风,通络,止痉。用于风湿顽痹,麻木拘挛,中风口眼?斜,半身不遂,抽搐痉挛,破伤风,麻风,疥癣。 用法用量:3~9g;研末吞服,一次1~1.5g,一日2~3次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祛风止痒,通络,止痛,降压,定惊止痉;
祛风、利湿、化瘀、解毒、止痛。
祛风利湿,消瘀解毒,舒筋活络,强筋壮骨,消炎止痛。
散瘀,止血,消肿,驱风利湿,祛湿止痒。
去风,除湿通痹,温中止痛,消肿祛瘀。
祛风,除湿,活血,解毒。
祛风湿,通经络,利小便。用于风湿痹痛,关节肿胀,麻痹瘙痒。 用法用量:6~12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利尿,通经,通络,祛风湿。 青风藤图片
祛风除湿,活血顺气,止痛。
祛风,活血,止痛。
舒筋活络,止痛。
清热利湿,活血舒筋。
行气活血,舒筋活络,祛风理湿,和瘀通乳,调经。
祛风通络,平肝定惊,消积通便,解毒。
祛风除湿,活血消肿,活血止痛。
驱风除湿,化瘀生新。
可祛风,祛湿,解热,解毒,行血,祛风湿,壮筋骨,固痰止咳,消炎止痛;用于咳嗽,肺病,下消,败肾,淋疾,风湿关节炎,痛风,关节炎,腰膝酸痛,跌打伤,气管炎,咽喉痛等症。
可镇静,利尿,调经,祛风,利湿,降血压,健脾下气;用于高血脂,高血压,糖尿病,乳糜尿,百日咳,头痛,妇女赤白带,月经不调等症。
可解毒,消肿,抗癌,化湿,祛风,祛风湿,理气散寒;用于鼻咽癌,乳腺炎,甲状腺肿瘤,淋巴肿瘤,关节疼痛,浮肿,小儿疝气,肝炎,白血病,癌症,痈肿等症。 根皮:味辛,性温。鲜叶:味辛、微苦,性寒。味臭。微毒。
祛风通络,活血解毒。
除风湿,利小便,祛风利湿,解毒消肿。
祛风除湿,活血止痛。
可凉血,降火,收敛,化痰,止痢,止咳,散瘀血,祛风湿,清热解毒,生津润肺;用于咳嗽,腹泻,水肿,乳痈,癣疮,瘴疟,胃出血,糖尿病,蜈蚣伤,蛇伤,疮疡等症。
祛风除湿,散瘀定痛。用于风湿痹痛,偏正头痛,跌扑肿痛,顽癣。 用法用量:0.6~1.5g,浸酒或入丸散。外用适量,煎水洗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杀虫,祛风除湿,散瘀定痛;用于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,龋齿痛,伤折疼痛,皮肤顽癣等症。还可用作手术麻醉。
祛风止痛,解毒消肿。
清热解毒,活血化瘀,消肿止痛。
祛风胜湿,行气散血,消肿解毒。
可散瘀,解毒,化湿,通经,祛风,安神,镇静,壮筋骨,祛风湿,活血通络,消肿止痛; 根、藤:味辛,性温。果:味甘、苦,性平。叶:味苦,性平。入、肝、肺经。
舒筋活络,补肺滋肾。
祛风湿,通经络,强腰脚,止痛,补肾壮阳,止咳平喘。
祛风利湿,清热解毒。
可解毒,消肿,消炎,活血,行血,强筋骨,祛风利湿,补中益气,健脾益气;用于气血两虚,四肢无力,肾虚腰痛,小儿夜尿,风湿性关节炎,肾亏,润肠,治便秘,咽喉炎,妇女白带,月经不调,气血虚,跌打,风湿关节痛等症。 根:味甘、辛,性温。茎叶:味甘、淡,性温。入肺、脾、肾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