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食,化痰,解渴,宣肺化痰,利水消肿。
化湿行气,温中止呕,开胃消食。用于湿浊中阻,不思饮食,湿温初起,胸闷不饥,寒湿呕逆,胸腹胀痛,食积不消。 用法用量:3~6g,后下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止呕,化湿消痞,行气宽中,开胃消食。 1.化湿行气(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)用治湿阻气滞、脘腹胀满等,常与苍术、陈皮等同用;若脾虚湿阻之胸腹虚胀,多与黄芪、白术等药配伍为用。亦可用治湿温初起,胸闷不饥,若湿邪偏重,可配以薏苡仁、杏仁等,如三仁汤;热重于湿,可与黄芩、黄连等同用,如黄芩滑石汤。 2.温中止呕(呕吐)用治胃寒湿阻气滞呕吐,可单用研细末吞服或配伍藿香、半夏等同用;对于小儿胃寒吐乳,可与砂仁、甘草共研细末服用。 豆蔻图片
宽中,下气,消食积。
清热利湿,化瘀止血。
解痉镇痛,平肝熄风,解毒消痈,收敛止血,杀虫止痒。
消食健脾,收敛止泻。
健脾消食;活血调经;敛肺止咳。
消炎,止痛,消食,健胃。
消食积,化瘀滞。
健脾消积,清热凉血,活血止血。
消积驱蛔。
健脾理气,养血调经。
健胃,消食,止泻,涩精。
健胃,消食健胃,收敛止泻。
壮骨益气;定惊消积。
活血消癥,通经下乳,消肿排脓,搜风通络。用于经闭癥瘕,乳汁不通,痈肿疮毒,风湿痹痛,中风瘫痪,麻木拘挛。 用法用量:5~10g,一般炮制后用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祛风除湿,舒筋通络,活血止痛,止咳平喘。用于风湿痹病,关节肿胀,疼痛麻木,跌扑损伤,闪腰岔气,咳嗽气喘。 用法用量:9~15g;也可制成酒剂用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祛风除湿,舒筋通络,活血止痛,止咳平喘。 穿山龙图片
润燥,滑肠。
消食化滞,清热利湿。用于饮食积滞,感冒发热,湿热黄疸。 用法用量:15~30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消食化滞,清热利湿;用于饮食积滞,感冒发热,湿热黄疸等症。
行气散满,宽中。
健脾胃,助消化,安神,解表,下乳。
健脾开胃,消食化积,利水涩精。
健胃消食。
消食,杀虫,清热,通便。
可消食,健胃,健脾,利尿,解毒,消肿,调经,解暑,消肿,止带,活血祛瘀;用于湿吐泻,食欲不振,白浊,白带,血晕,崩中,脾虚泄泻,跌打伤,疮毒,蛇伤等症。 种子:味甘,性平、微温。入脾、胃经。花:味甘,性平。入脾、胃经。叶:味辛、甘,性平,有小毒。根:味辛、苦,性微寒。入脾、胃经。
可止渴,除烦,养颜,益气,醒酒,消食,止血,消肿,降血压,去瘀散结; 用于产后缺乳,气虚,胸闷痛,疮疖肿痛,腺体炎肿,疡,手脚疼痛,毒蛇咬伤等症。 果肉:味甘、酸,性平。无毒。入肺、心、胃经。种子:味甘,性平。无毒。
健脾消食,止痛,除湿,消炎。
消食和胃;止泻。
开胃健脾,消食行水。
收敛止泻,止血,通络。
理气健胃。
消积,化癥,散痞,杀虫。用于肉食积滞,瘀血癥瘕,腹中痞块,虫积腹痛。 用法用量:1~1.5g,多入丸散和外用膏药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消积,散痞,杀虫,截疟。 阿魏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