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血,通经,软坚,消肿。
祛风,活血,消肿,止痛。
解表,通经,明目,止咳化痰。
解毒消肿,祛风止痛。
祛风,除湿,止咳,祛痰,舒筋活血。
祛风除湿。
凉血止血,清热解毒,祛风利湿。
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,散寒止痛。用于亡阳虚脱,肢冷脉微,心阳不足,胸痹心痛,虚寒吐泻,脘腹冷痛,肾阳虚衰,阳痿宫冷,阴寒水肿,阳虚外感,寒湿痹痛。 用法用量:3~15g,先煎,久煎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止泻,消肿,祛风湿,回阳补火,散寒止痛。 1.回阳救逆(亡阳)用治亡阳证之四肢厥冷、冷汗自出、脉微欲绝,配伍干姜、甘草同用,如四逆汤;用治亡阳兼气脱,配以大补元气之人参同用,如参附汤。本品药力颇强,能助心阳以通脉,补肾阳以益火,挽救散失之元阳,为临证“回阳救逆第一品药。” 2.补火壮阳(阳虚诸证)用治肾阳不足、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滑精、宫寒不孕、腰膝冷痛、夜尿频多,配伍肉桂、鹿角胶等同用,如右归丸;用治脾肾阳虚、寒湿内盛所致的脘腹冷痛、大便溏泄,配伍党参、白术等同用,如附子理中汤。本品上助心阳、中温脾阳、下补肾阳,凡心、脾、肾诸脏阳气衰弱者,皆可选用之。 3.散寒止痛(寒凝诸痛)用治寒痹疼痛,既能温散止痛,又能驱逐风寒湿邪。本品止痛力强,乃用治寒痹之要药。 4.引药:附子禀雄壮之质,与其他药配伍,可以引药物直达经脉。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,以追复散失之元阳;引补血药入血分,以滋养不足之真阴;引发散药到皮肤,以驱逐人体表的风寒;引温暖药达下焦,以袪除体内的冷湿。 5.补肾强阴:附子归心、脾、肾三经,入手少阳三焦、命门,味辛大热,为阳中之阳,所以在补肾强阴方面效果显著,用于小便不通、肾气上攻、膀胱痛等症。 附子图片
杀虫解毒、消肿止漏。
舒筋活络,散瘀止痛,益气血,补肝肾。
祛风除湿,舒筋止痛。
祛风除湿,止痛。
理气、通络、止痛。
祛风湿,通经络,止痹痛。
清热解毒,祛风除湿。
祛风止痛,利水消肿。用于风湿痹痛,水肿脚气,小便不利,湿疹疮毒。 用法用量:5~10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祛风湿、利水消肿、祛风止痛、泻下湿热。 防己图片
可止泻,活血,解毒,利水,止血,生肌,止痛,通经,行气,通络,祛风除湿;用于风湿关节痛,疔疮,痈疽,瘰疬,疥疮,衄血,吐血,中暑,急性胃肠炎等症。 叶:味苦、辛淫,性微温。入脾、肾、肝经。果实:味苦,性平。入肝、胃经。树脂(白胶香):味辛、微涩,性平。入脾、肝经。
驱风除湿,强筋壮骨。
除风湿,利小便。
镇痛。祛风除湿。治中风半身不遂,风湿筋骨疼痛,并涂痈疮癣癞。
温肺祛痰;祛风除湿;理气止痛。
祛风湿,活血脉,强筋骨。
舒筋活络,祛风除湿。
祛风利湿,消肿散瘀。
补肝肾;祛风湿。
舒筋活络;祛风除湿。
养血;逐瘀;祛风。
祛风除湿。
祛风除湿;消肿止痛。
祛风除湿。
祛风湿,舒筋络,补肾。
补肝肾;强筋骨;祛风除湿。
祛风湿;散瘀血;利小便。
祛风除湿,通经活络。
去风湿,解热毒。
祛风除湿;止痛。
祛风止痛,清热利湿,收敛止血。
解毒,祛风湿,助筋骨。
祛风利湿,止血止痛,清热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