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凉透表,清热解毒。
温病初起。症见发热无汗,或有汗不畅,微恶风寒,头痛口渴,咳嗽咽痛,舌尖红,苔薄白或薄黄,脉浮数。
共杵为散,每服六钱,鲜苇根汤煎,香气大出,即取服,勿过煮。肺药取轻清,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。病重者约二时一服,日三服,夜一服,轻者三时一服,日二服,夜一服;病不解者,作再服。现代用法: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,改作汤剂,水煎服,亦可制丸或散剂服用。
依据发热,微恶风寒,口渴,咽痛,舌尖红,苔薄白或薄黄,脉浮数,本方主证为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。无汗或有汗,头痛,咳嗽为次要症状。表热证无汗或有汗不是绝对的。一般因热性升散、开泄,故有汗多见,有时风热邪盛,卫气壅滞,不得发越,也可见无汗。表热证无汗与伤寒表实证之寒闭无汗不同。 本方为辛凉平剂。方中银花、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,又有芳香辟秽解毒之功,为主药。辅药共分两组,一是薄荷、牛蒡子,增强疏散风热,清利咽喉之力;二是荆芥穗、淡豆豉,此二味均是辛温解表药,但其药性都较平和,温而不燥,配和主药的目的在于透邪解表,而不是为了发汗,故有汗、无汗均可使用。竹叶、芦根甘寒生津,清热止渴,桔梗升提肺气,止咳利咽,共为佐药。甘草调和诸药,为使药,并可配桔梗利咽祛痰。 本方与桑菊饮在用药上均有连翘、薄荷、枯梗、甘草、芦根等,但本方增用银花、竹叶、荆芥、豆豉、牛蒡子以疏风解表,清热解毒,而桑菊饮仅用桑叶、菊花、杏仁等疏散风热,宣肺止咳。从而可知,桑菊饮在疏风解表及清热解毒方面均不及本方,但偏于宜肺止咳。本方临床常用于流行性感冒、急性扁桃体炎等病。但对流行性乙型脑炎、流行性脑脊髄膜炎、流行性腮腺炎等,初起有本方证表现者亦可使用。